濕法紡絲機的結果(即最終纖維的質量與性能)受多維度因素影響,涉及原料特性、工藝參數、設備設計、環境控制及后處理等環節的協同作用。以下從六大核心方面展開分析:
一、原液制備與性質
1. 聚合物與溶劑體系
- 成纖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、純度及溶解性直接影響紡絲原液的穩定性。例如,聚丙烯腈(PAN)需選擇合適溶劑(如DMSO),并通過溶脹-溶解過程形成均一溶液。
- 原液粘度需控制在特定范圍(通常為100-500 Pa·s),過高會導致擠出困難,過低則易產生斷絲。
2. 紡前處理
- 原液需經混和、過濾(去除凝膠塊和雜質)及脫泡處理,避免紡絲過程中堵塞噴絲孔或形成缺陷。
- 粘膠纖維生產中還需熟成工序,調控原液可紡性。
二、紡絲工藝參數
1. 噴絲頭設計
- 噴絲孔徑(通常0.05-0.12mm)、孔數及排列方式決定纖維截面形狀(如圓形、異形)和線密度均勻性。
- 材質多采用鉑合金或鉭合金,耐腐蝕且保證孔型穩定性。
2. 擠出與拉伸控制
- 噴絲頭拉伸比:濕紡中常為負值或小幅正值,以穩定成形過程。
- 拉伸張力:影響分子鏈取向和結晶度,適度拉伸可提升纖維強度,過度拉伸則導致斷裂。
三、凝固浴條件
1. 雙擴散動力學
- 溶劑與凝固劑的雙向擴散速率決定纖維凝固速度。升高溫度可加速擴散,但需平衡纖維表面硬化與內部凝固的同步性。
- 凝固浴濃度梯度影響相分離行為,例如PAN/DMSO體系需精確控制DMSO/H?O比例以避免微孔缺陷。
2. 流體力學環境
- 凝固浴循環流速與方向影響傳質均勻性,湍流可能導致纖維抖動或局部應力集中。
- 深浴法與淺浴法的選擇影響纖維接觸時間及牽伸效果。
四、設備結構與功能
1. 噴絲系統精度
- 計量泵與燭形濾器的組合確保原液定量輸送和高壓過濾,壓力波動會引發流量不均。
- 噴絲頭與導絲輥的距離(紡程)影響拉伸區間,短紡程利于高速卷繞但需更高精度控制。
2. 后處理集成
- 洗滌、干燥及上油裝置的設計直接影響纖維殘留溶劑去除率和表面性能。
- 短纖維生產線需連續化后處理聯合機,保障集束與分步加工的穩定性。
五、環境與操作規范
1. 溫濕度控制
- 車間溫度波動(建議±1℃)會引起原液粘度變化,濕度超標則導致吸濕性纖維(如粘膠)性能異常。
- 潔凈度要求:懸浮顆粒物需<5μm,防止污染噴絲孔或嵌入纖維表層。
2. 操作標準化
- 停機后的噴絲頭清洗與防堵措施(如超聲波除垢)延長設備壽命并減少次品率。
- 定期校準計量泵與牽伸輥轉速,避免累積誤差導致纖維規格偏差。
六、后處理與成品優化
1. 拉伸與熱定型
- 多級牽伸(通常3-5倍)通過分子鏈重排提升取向度,顯著增強抗拉強度。
- 熱定型溫度需低于聚合物熔點,消除內應力的同時維持尺寸穩定性。
2. 功能性改性
- 添加納米粒子或阻燃劑于原液中,可賦予纖維抗菌、抗靜電等特性。
- 表面涂層處理改善耐磨性與染色親和力。
濕法紡絲機的結果本質上是“材料-工藝-設備”三位一體的綜合體現。企業需根據自身產品定位(如醫用敷料需高吸水性、工業濾材需耐高溫),針對性優化上述關聯要素,方能實現高效穩定的高品質纖維生產。